【Yahoo好集慣 專欄】不是中產,也有權品味生活。


前幾天路過某間進修學院時,留意到一系列的生活品味課程,當中包括高級餐飲、品酒、珠寶鑑賞課程等,看得我都怦然心動。在都市生活之中,似乎「品味」都有一個被公認的界定 - 中產式的生活。

的確,我過去對於品味的認知,都與金錢扯上關係。滑滑手機,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朋友剛買了最新款的名牌手袋,吃了一頓城中最貴最具話題性的燭光晚餐。現今的品味,都帶一種銅臭味。而過著平凡樸素生活的我,好像與「品味」有著遙遠的距離。

最近讀了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寫的《品味入門》,他重新𨤳定「品味」的定義,打破品味與金錢掛帥的關係。「品味」,可以是內在修養的呈現,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態度。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對我甚大啟發。有時,別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例如不愛打扮,便好像不合乎「品味」的條件。然而,世界上絕大多數事物,皆有好有壞,或許只是喜歡打扮得花姿招展、生活得富貴浮華的我們,不了解樸實清簡的好。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卻偏偏更要認識,暸解為什麼別人會找到它的優點。知其好亦知其壞,也是品味修行的一種。

我眼見大部份城市人因為富裕充足的物質供應,忘了每一件隨手得來的物品可是由大自然的恩惠與眾多人的努力而成。於是乎,物件連被感謝過的一𣊬也沒有,就被棄置,在垃圾堆裡發出聲聲人類聽不見的哀號。日本人每逢吃飯之前,都會說一聲:「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其實是蘊含感謝大自然賞賜的意義。有著一顆感恩的心,看萬物都會變得更漂亮,「咸魚白菜也好好味」,怪不得日本朋友吃什麼也說好吃。日本美學之中有一個稱為侘寂的概念,即使是枯乾的落葉,寒冬中的殘枝,亦具獨特的美。它教我反思,到底一直苦苦追求至高無上的高貴奢華,又是為了什麼?身邊的一事一物,其實早就蘊含美的元素,只是需要一雙能看透的慧眼。

即使不是中產,沒有餐餐美酒佳餚,素樸優雅的生活態度,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欣賞,或許是對「品味」更好的定義。相反,即使穿金戴銀,卻咄咄逼人、言出不遜,只會是一頭衣冠禽獸。

同時刊登於 Yahoo 好集慣 專欄
請勿轉載。


0 意見